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病逝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留下了遗诏,命令扶苏前往咸阳为自己治丧,并继位为帝。然而,这份遗诏并未如愿送达,而是被权臣赵高所拦截。赵高联合丞相李斯,伪造了一道“赐死矫诏”,并扶持始皇帝的第十八子胡亥登上了帝位。扶苏接到伪诏时,心情万分悲痛,最终在无力回天的绝望中选择自尽。
扶苏之死,成为历史上一个令人深感惋惜的话题。根据史料记载,扶苏为人仁爱宽厚,且在治理理念上与父亲秦始皇有着明显不同。他提倡“仁政”,关心百姓民生,展现出一位理想君主的气质。如果他能继位,或许能为秦朝带来不同的命运,甚至可能使秦朝发展得如同汉朝般辉煌。然而,扶苏的悲剧死于这封伪造的诏书,所有关于他未来的美好设想也因此烟消云散,令人感到无比惋惜。
展开剩余82%这一切令人不禁思考,当扶苏看到这封“伪诏”时,他内心究竟有没有一丝怀疑?他手握着30万精锐之兵,为什么会甘心自杀,死得如此不明不白?赵高的计谋并不高明,只要扶苏派人回去查证始皇帝的死讯,就能轻易揭穿这一切。但他为何没有反抗?在这背后,究竟隐藏了哪些复杂的原因?
要想理解扶苏为何没有反抗,我们必须从他的立场出发,去考虑他所面临的处境。扶苏此时正处于“发配”状态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,曾派芦生等道士寻找长生不老药。然而,卢生却带着赏赐的金银财物逃出咸阳,四处散播谣言,诬陷皇帝暴虐。秦始皇得知后大怒,下令严惩这些方士。然而,扶苏此时站出来请求宽恕这些人,提出从轻处罚。此举令始皇帝愈加愤怒,最终将扶苏派往北方的上郡,担任监军,实际是对他的惩罚。
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既可视为对扶苏的惩罚,也可理解为一种锻炼。秦国历代君主都以手握军权为基础,胡亥即位后,也清楚需要铲除蒙恬的后代,提拔自己的心腹王离。而扶苏虽为皇子,却从未掌握过兵权。将他派往北境监军,并任命蒙恬为辅佐,这一安排实际上为他提供了管理军队的机会,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他的经验空白。
在客观条件下,蒙恬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将军,拥有卓越的战功,尤其是在抗击匈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。将扶苏送往蒙恬麾下,可确保他的安全。如果秦始皇真想惩罚扶苏,完全可以将他派往艰苦危险的南方百越,而非安排他去相对安全的北方。扶苏或许可以将这一切看作是父亲对他的彻底断绝关系,不愿见到他,两种解读都并不为过。
因此,扶苏在收到矫诏的时刻,很难判断这份命令究竟是始皇帝的遗命,还是赵高所图谋的阴谋。秦始皇在临终前确实为扶苏留下了简短的遗诏:“以兵属蒙恬,与丧会咸阳而葬。”这意味着他希望扶苏能掌兵由蒙恬辅佐,并回到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。这本是一个传递王朝大计的指令,然而,因扶苏未能察觉阴谋,错失了改写历史的机会。
扶苏的死让人不禁好奇,究竟是什么使他无法做出反应,选择了自尽?赵高和李斯联合制造的假诏书,按照当时的法律,根本没有任何回旋余地。在秦国,所谓“不孝”是极为严重的罪名。对于父母所控告的不孝子,法院几乎不会容忍任何辩解,判决也极为简洁粗暴。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扶苏依然只能认命,无法反抗。蒙恬虽然冷静,但仍未能扭转局势,最终两人都未能逃脱厄运。
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,秦始皇怎么可能在死前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将领?然而,在秦国的历史中,皇帝临终时亲手杀死忠臣并非罕见现象。秦穆公在临终时便处决了子车氏三位忠臣,秦昭襄王也曾赐死武安君白起,虽然这些将领忠诚无比,但仍未能逃脱权力斗争的残酷。
扶苏和蒙恬所面临的消息极为不对等,这也是赵高巧妙设计的关键所在。当赵高伪造诏书的同时,他迅速切断了扶苏和蒙恬的兵权,30万大军从此不再为他们所用。即使扶苏和蒙恬有反抗之力,但未得到始皇帝去世的消息,且仍在赵高掌控之下,实际反抗的效果微乎其微。
虽然扶苏和蒙恬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极大的兵力,但在此时,他们所掌握的力量和所能施展的空间都被赵高巧妙地封锁了。赵高通过“封锁消息”和“夺兵权”两手准备,确保了自己的计划不会被打乱。尽管扶苏和蒙恬一度有机会反击,但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,而赵高的阴谋得以成功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去世后的短短几年内,秦朝的命运急转直下。扶苏的死标志着秦王朝失去了可能延续辉煌的机会,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动,胡亥的篡位直接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。随后的反秦起义席卷全国,陈胜吴广的起义点燃了全国的抗秦火焰,秦朝终究未能撑过这一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